目前很多“走出去”的演出就是自娱自乐,质量难以保证。据报道,去年1至8月,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文化参赞共接待了133个来自中国的音乐团体,大部分都是到维也纳金色大厅“镀金”的,他们并不在乎票房,有的甚至“搭上钱都没人看”,对于音乐团体热衷于金色大厅的“镀金之旅”,请谈谈你的看法。
【参考解析】
维也纳金色大厅曾经是一个让国人仰望的音乐圣殿,而现在再提到这个地方,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“镀金”。这些年中国音乐人络绎不绝的自娱自乐,已经让金色大厅成色大减。
金色大厅之所以成为中国演员的“卡拉OK厅”,其一,国人好面子,此等光鲜荣耀之事,区区两三万欧元何足挂齿;其二,通过走捷径,“镀金”后再回到国内炒作,可谓事半功倍;其三,不少官员向来喜好政绩,一些部门把辖下的文艺团体或演员送到金色大厅演出,都是打造“政绩工程”的锦上添花之举。正是这些因素综合作用,才使得维也纳金色大厅,变成了一拨拨中国演员的“卡拉OK厅”。
要想根治此病,第一,应推动破除体制性依赖,让艺术演出走向市场。只有艺术演出领域建立起正常的文艺市场秩序,斩断依靠体制喝奶的利益纽带,才会脱离“金色大厅”式的依赖,真正由唱给少数人听,变为唱给观众听,让文化与文艺接地气儿,直面群众与市场,让群众和市场来欣赏与评判。
第二,要制止这种已经蔓延的“灾难”,须让更多的国人了解各种“金色大厅”的真相,不给投机者提供获利的空间。在大多数国人的理解里,金色大厅和世界顶级音乐联系在一起的音乐圣殿,门槛特别高,殊不知金色大厅在自己的音乐季之外,可以出租场地赚钱,音乐团体出场地费就可以在此演出。
第三,对出国演出的团体要有严格的审核和审批,特别是到国际顶级的艺术殿堂演出。文化走出去,应拿出代表国家水平的演出,面向西方主流观众群体,依托大的经济公司,利用他们的售票和宣传渠道,进行市场化演出。
最后,要消除这类“国外镀金”现象,更重要的是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,去除对艺术消费的崇洋心理。不然,“金色大厅”之外还有很多可以“镀金”的地方。